肠息肉掩盖着癌变的风险
发布时间:2020-08-05 11:15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导读:结肠息肉万不可忽略,癌症的前兆。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的几率月益新增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发病的年龄段也越来越年轻化。根据临
结肠息肉万不可忽略,癌症的前兆。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的几率月益新增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发病的年龄段也越来越年轻化。根据临床研究显示,结肠息肉遗传的概率只有20%,其余的都是跟你生活饮食有关,跟饮食中脂肪摄入也有特别大的关系,特别是当脂肪摄入超过总热量的40%,可导致肝脏合成胆固醇和胆汁的增加,所以就容易形成结肠息肉。
预防结肠癌要从预防结肠息肉开始
在消化系统中,人们习惯性的重视胃而轻视肠道。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各器官脏器都维持正常,才能保持机体的平衡和健康。肠道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作用非常关键。除了吸收水分和食物中部分营养物质外,主要将不能消化吸收的废物排出体外。肠道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大多数的人体免疫细胞来源于肠道,而且,肠道中神经细胞的数量仅仅次于大脑,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器官,甚至与人的智力有关。所以,现在医学界又把肠道成为“肠脑”。
人们常说预防结肠癌要从预防结肠息肉开始。那是因为结肠息肉引发的肿瘤比例较高,结肠在人体的腹部,在绕脐一周靠外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再吸收一些小肠吸收留下的消化食物中的残留营养和水分,形成粪便,并将之排出体外。从我国肿瘤的发病状况分析来看,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结肠/直肠癌排前四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排在第三位。而且目前大肠癌的发病率也有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病种。
结肠息肉万不可忽略,癌症的前兆
据有关研究表明:大约将近80%的结肠癌是由结肠息肉癌变来的。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结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年龄在40岁以后,最好定期做肠镜检查,尤其是家庭有肠癌或肠息肉史的、长期腹泻或便秘者;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尤其大便带血者;近期不明原因贫血或体重减轻者;喜欢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者。这些人更应防止息肉形成或基因突变,因为从息肉到发展为癌变的时间为 5~15 年。另外要少食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因为这类饮食促进肝脏分泌胆汁,容易形成便秘,在多种因素下增生物极易形成息肉。
三种症状者可能患有结肠息肉
建议有下列三种症状者可能患有结肠息肉:
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误认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痔疮引发的出血常表现为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与大便混杂,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这大多是因为粪便创伤息肉或息肉本身表面破溃所致。
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尤其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出现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较大,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粪便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沟槽,有时还附有血迹。特别是血便时,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和贫血时,就是要行肠镜检查。
一般的结肠息肉可用肠镜检查,在结肠息肉术后饮食中,不要饮酒、进食刺激性事物,另外,饮食方面结肠息肉患者需要注意: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炸、肉蛋、生冷、油腻、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保持大便畅通,以防脂肪、能量堆积,湿热、瘀毒内聚,导致恶变。其他注意细节,因病、因人而异。所以一定要注意啦!早发现早治疗!
- 上一篇:便血腹痛 你可能已经患有结肠息肉
- 下一篇:肛裂 一次比一次闹心!